就是演唱會閱後感(´・Д・)」不感興趣就不要看了,我只是個人留念🙂‍↕️

===

想了想要不想留下閱後感什麼的,最後還是趁着9月最後一天留下點什麼來記念。就像有時候我回看過去寫的統計篇章(?),會發現「啊,原來我自己曾這樣想的」而覺得有趣,令人回想起John Locke提出的那個關於記憶的「A=B, B=C,那A=C」之類的東西。

===

會去看演唱會的起因在於在很久之前讀到蔡康永說過的「你這輩子跑很遠去見一個人,是因為他曾經在你的生命裡留下過痕跡,然後你希望回報他,你希望讓他知道說,你曾經帶給我力量,或者是安慰過我」,那——我其實只記得前兩句而已,後面的就不太關事。至少在喜歡Twice的層面上,我是「我愛你與你沒關」派的,沒打算妄想能回報,亦不用讓對方知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足夠(還扣到中秋的題,那麼剛好🙂‍↕️)。

那我是一個懶人,剛好看到她們今年會在香港、台灣辦演唱會,那就有「今年我不管怎樣也非得要去看」的感覺。剛好我有一個朋友回港工作順便找我(嘖),她就說起在演唱會去了看Billie Eilish的演唱會,那她是買不到票的,但憑着潛意識的信心,她還是去了會場,接着買了黃牛去看,嗯,還真是充滿象徵性的事情。

然後命運地我陪了家上去深圳看醫生,在回家路上看到Twice演唱會的廣告,看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有澳門場,呃,就買了票🙂‍↕️Money Power Flex!

===

說完前設後,說回演唱會本身,啊,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的演唱會。

本來演唱會的特質具備了我討厭的特質——人多、吵鬧🌜所以是Twice>>> 演唱會本質才讓我去了。

那麼,如果關於演唱會的感想如果是「啊她們很漂亮!」、「啊她們很性感!」,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說就用不着我說,所以就來說點別的。

基本上我的人生沒什麼那種「大聲歡呼」的時候,有的時候大概只是為了生存而做,例如人在被迫參與的活動然後大家一定要一起喊口號那種,噢,那種我真的討厭死了。

結果我去演唱會就和去美術館一樣安靜🤫

在開場的五首歌時,別人都在歡呼,而我默默拿起紙巾落淚。

說到為什麼哭,當時我也說不出其所言,因為我腦袋是一片空白,沒有感覺,是我的身體要哭的感覺(?)

那肯定不是傷心的感受,後來想到最貼近的感覺,是在倫敦國家美術館看到《簡.格雷的處刑》的時候。當時還不太清楚那段歷史(那我知道你們對細節沒有興趣就不說)。那幅畫很大,這個主題又不是喜聞樂見的,雖然不清楚背景細節,但看到的時候有靈魂被撼動的感覺。

這就是美麗的藝術才能帶來的靈魂觸動——吧?而演唱會的她們亦帶給我一樣的靈魂觸動(雖然腦中浮出的卻是膽大黨要驅魔時的視覺系樂隊畫面)。

===

那接下來就繼續的美術館策略看表演,然後我又想到別的問題——

我完全沒有感受到興奮😨

當時我就思考是不是有什麼毛病,但最終還是想通了為什麼會這樣。

現在還有人知道麥兜故事嗎(´・Д・)」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撇除當日的小豬長大成一個納稅人之外,另一個是火雞的故事:

麥兜小時候很想吃火雞,有一年聖誕節媽媽終於買火雞回家,但卻吃了半年都未食完,最後媽媽將餘下的火雞都丟掉。日後麥兜在婚宴和媽媽的火化日有一個想法曾出現:

「火雞的味道,在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之後的,只是反正都吃了,就一直吃下去。」

可能對我來說演唱會最興奮的那一刻就是買到票的瞬間而已。

那——其實這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在演唱會感到很興奮,那在2.5小時的刺激後,剩下給我的只會是龐大的空虛感,就真的成了「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天啊,這原來已經是2016年的DSE題目)。

相對平靜的內心(雖然我物理上的心臟被音效重擊到心悸)讓我繼續得以美術館風格看演唱會,接着又想起別的事情。

之前替父親大人打工時有待在後台看過小孩和大人的舞蹈表演,那是「開心就好了」的風格🪷不整齊是預料之中,舞台台位走來走錯亦是,然後面上會露出”Where am I?”的表情,真是看得我一額汗🌜那就算人多,也沒有填滿和統一的感覺。

在演唱會我覺得來到來了,如果只是看屏幕的話那和平時在YouTube看沒分別,所以決定全程用肉眼觀察九人,接着想起一直以來有的疑惑——那就是舞台那麼大,只靠九人怎樣填滿舞台?

當然去過一下後台也知道燈光和音響的重要性,而且有時候亦有伴舞的存在,但還是不能單靠額外的東西填滿吧?

平時看FanCam的話,整個畫面理所當然地覺得能輕鬆填滿,但是整個舞台那麼大,怎樣能給人飽足的感覺?

然後親眼看過之後就解答了我的疑惑,因為她們真滴PRO(真的廢話)。

如果要用比喻的話,可能是像霸王氣、鬥氣之類的氣的感覺。人就是那麼大,但在整個人活動時的氛圍感能擴展開去。職業病發作起來,用肉眼觀察她們的人體關節肢體活動動作亦發現流暢度就像8K映像Smooth得令人身心舒暢。在舞蹈上桃是理所當然地會覺得她是跳得「最」好,但實際上所有人也有那Smooth的感覺,所謂的高手就是把所有事情做得很輕鬆優雅。

嘩,這就是Pro。就是我繞了一圈後得到的感想🤣當然,專業的人聽到不專業的人誇獎「很厲害」大概也不會很高興,但我就是由衷地覺得那是我很尊敬她們的部分。

她們的樣子和外表是我最不用說的部分——吧?用肉眼看到的感覺比起只說「哇真的很漂亮」什麼的,倒不如說有更純粹地覺得可愛而能愛的感覺?就是光是存在已經很可愛的感覺,性感是一段時間的事情,而可愛是永恆的🙂‍↕️

那麼可愛到底是什麼?定義的話又是一個哲學問題,所以我們直接用例子來說吧🙂‍↕️

可愛就是不論那個人做什麼你都覺得像小貓小狗一樣令你一整天笑瞇瞇,可愛就是明明穿着一邊露肩T衫配黑色五分褲配高跟鞋應該是會令人想起四五十歲以上的打扮但你眼中只有可愛👌🏻

對,本來在演唱會後想來更多更感性的發言,但被可愛的五分褲(還有牛牛褲)洗了腦後什麼也記不得了🤣

所以要總結演唱會我記得什麼⋯⋯

就五分褲吧!

===

好像還是要認真感性一點,那結尾就說說目前找到最適合形容Twice九人之於我的感覺。

初めてのルーブルは
第一次到羅浮宮

なんてことはなかったわ
那沒什麼大不了

私だけのモナリザ
因為只屬於我的蒙娜麗莎

もうとっくに出会ってたから
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相遇了

===

現在才知道不是運動五分褲而是蕾絲般的感覺。

其實看到她穿了這條褲時,我的職業病內心是有大叫「媽啊她那是什麼小腿太瘦了嚶嚶嚶」和「為什麼穿高跟鞋明明看起來走得不舒服嗚」的印象。啊,不過我的內心不重要就略過吧。

4 Comments

  1. 呃,与老师的观后感相比,我就只是草草的剪了一条不到1分钟的赶路plog和一条短暂的到此一游博(喂)因为真的没什么时间拍啊orz
    其实说起来,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动机去看con,可能360的舞台没那么尽兴?后面在朋友的鼓励下还是去买票了(of course钞能力)
    相比其他大型场馆,澳门的场地算是很小了,也就是说,距离非常近。以至于我很多时候不是抬头看大屏幕,而是选择直接目视她们,而直接目视又很多时候无法看到正面,到现在都有种“我到底看了什么啊”的错觉(喂)
    说到欢呼,好多时候都觉得烫嘴XDDD因为喊不上call,冷石头和NANANA倒是能call上两句,毕竟是37两位亲自教学的=w=中间有时候挥应援棒,甚至不自觉调用了尘封多年的wota节奏感,无奈,身边好多人都沉浸拍摄(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
    so~~~我know了!还是因为老师周围的人不够嗨,氛围感还没到位XD老实说,momo发言的时候其实挺想……汪汪汪汪汪汪(?)地发出语音,就……克制了咳咳=。=
    说到舞蹈,自然是桃桃当仁不让。不过,我的视线还是会全自动追踪37。特别是南,那个力度让我越发觉得“不愧是做1的人”(?)噢,还有,就,凑崎女士真的,好xiong……常看常震惊!
    2个半小时一下就结束了,除了个别客观原因略emm,彼时才惊觉朋友常问“来都来了,不连看两场吗?”的正确性。那就只好,有缘再见啦!

    • 我這篇本來打算改為《9月28日的五分褲》,但後來覺得太鬧和我主要九成煽情一成搞笑的內容不合就改掉🙂‍↕️
      撇除來到來了所以我要用肉眼看,另一方面我的朋友說「作為會看三場的人你有本錢不拍」,所以我就什麼都沒有拍🌜而且我相信總有人拍得比我好我就不費這個功夫了。
      確實澳門場小距離就近了,但我更多時候在想「其實我到底要看到什麼?」🌜就焦點太多好像就沒有焦點的感覺()
      我一開始就完全沒打算要歡呼🪷如果可以的話我是想帶被子進去然後包着自己默默觀看就好了👌🏻
      噢天啊,四周的人太嗨我會心理性死亡的所以先不要。啊不過四周的人嗨也有好處,就反應都交給他們做,我可以尸位素餐只看不出聲()
      呃——因為早上去了看鬼滅之刃的電影,所以你說到南的舞蹈力度時,我想起的是水之呼吸的樣子,就是她舞動起來可以看到水的感覺(?)🤣而桃的話⋯⋯就是美麗的炎之呼吸吧()
      而湊崎女士,咳,她令我的視線總是不自覺聚焦在人的身軀的上三分之一的部分咳。
      噢,連看兩場的話需要的是錢之呼吸()

  2. 沒想到有機會看到老師的演唱會觀後感
    先說,我本來就是個非常喜歡演唱會的人
    可能因為我不排斥吵鬧的環境吧——雖然夜店那種我完全不行,但如果是充滿我喜歡的東西的地方,那種吵我就很享受(?所以自然地,演唱會就成了我最喜歡的空間ww

    就是說各種方面的原因台灣六巡才正式加入地圖
    在此之前都是飛到日本去看的
    一部分是能親耳聽三個日本女人操著一口流利的關西腔很爽,另一方面也就是單純因為我太喜歡演唱會了
    不過在看完老師的觀後感,我又重新意識到演唱會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

    就像 MISAMO,那場 RUNWAY 舞台我第一反應其實也是完全沒尖叫出聲。非常 F 的我腦中反而在想:「她們怎麼能這麼纖細的同時,還牢牢抓住全場的目光?」周圍的人都在尖叫,只有我愣愣地站著,連手燈都忘了揮。

    但在今年六巡的東京我又整個人又非常的high tension
    要知道我平時聲音非常低,但在看他們時我可以叫出高八度的尖叫聲
    與其說是配合那個當場,不如說是情緒根本壓不住自然喊出來的(但也沒有要忍的意思
    這種感覺就很像我平時看老師文章的時候——興奮到在床上翻滾當蚯蚓,還會對著棉被、枕頭亂叫亂抓
    當我在演唱會看到「在我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人」全力發光時,那份激動讓我根本不可能忍耐,甚至只想毫不保留地喊出來
    而身邊的人都一樣在真實釋放情感,反而讓我更自然地跟著投入
    對我來說,演唱會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吧
    可能有點抽象,文法部分我已經半放棄(致歉

    當然要說實話的話,我最常大聲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湊崎在耍可愛
    不管是喝水、揮手,還是對鏡頭撒嬌嘟嘴,我都會叫得像猛獸出籠w
    這又和看文跟平時畫圖的感覺不一樣了

    文字或圖像中的湊崎,我能冷靜地去分析、思考她的個性,盯著照片去探究「湊崎紗夏」這個人
    但在現場,只要她一出現,我腦子就一片空白,只剩下「她好漂亮好好看」
    這可能就是演唱會對我的意義(基本沒有說明到任何東西
    總之可能湊崎這個人真的跟我心中的湊崎不太一樣吧,但我又同時認為自己愛著的肯定就是湊崎紗夏本人
    好吧好像逐漸演變成哲學的問題了
    單純有感而發就跑來留言騷擾了,大致歉

    總而言之來說呢,老師好像是有享受到演唱會的樂趣真的非常開心
    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在演唱會偶遇到老師啦www(但八成認不出來ww

    • 如果你問十年前的話會否有演唱會的觀後感,我應該會嗤之以鼻回答「我怎可能去看演唱會」(´・Д・)」但人總是要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而Twice作為我第一批有興趣的活人就助我突破了一下下。
      當然生理上的話,我可以拿那個不少人用爛了的理由——「我就是高敏感人士」來當理由,其中一條問題就是問會不對聲音很敏感,那我確實不是不敏感(´・Д・)」所以才討厭吵鬧的環境(不管是音響開得大聲還是歡呼聲)。但還是那句嘛,為着Twice我能試着接受(然後我的朋友都叫我下回戴耳塞)
      如果你是能在演唱會好好享受的話,那我着也為你感到高興(仔細地說的話就是在雙標(?)其他人大叫我沒感覺甚至煩厭,但如果能看到朋友興奮高興我也會高興的感覺)一方面你能以錢錢支持所愛之人,一來又能好好享受,還能把情緒釋放出來,是雙贏來着的。而我只是情緒波幅不太明顯的人(受范仲淹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影響下),所以要我突破天際地大叫⋯⋯目前我只想到在情緒崩潰的時候◡ ヽ(`Д´)ノ ┻━┻(慶幸那是很久之前的事)
      能覺得一個人可愛那就很好哇,最近在看人解說莊子,他不斷強調着「性感是邪惡的能量,可愛是正確的能量,前者刺激交感神經,後者激動副交感神經」,讀到我都被洗腦,令人興奮很容易,但由充地覺得可愛而內心滿滿就很難了,不過老實說,在那之前我也一直覺得比起性感,我更喜歡用可愛來形容她們。
      哲學是Everywhere,所以最後變成哲學問題也在所難免,但最近覺得想什麼不太重要,而是行動。最近讀到最喜歡的舉例是「John Galliano在Kim Jones 還在聖馬丁默默無聞時就購買了整套畢業作品,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的畢業作品亦是被人全套買起,結論,愛他就用金錢支持他。」
      總之來說,我能去她們的演唱會也算是把人生的Bucket List的其中一項清掉🪷
      Well,Well,Well, 如果你會去澳洲場或是香港場那也許就能看到我呵呵呵。

Twofishes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